好像弄太多了XD

第一段一定要看喔!!

  坦克,或者稱為戰車,現代陸上作戰的主要武器,有陸戰之王之美稱,它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主要執行與對方坦克或其他裝甲車輛作戰,也可以壓制、消滅反坦克武器、摧毀工事、殲滅敵方有生力量。

  坦克一般裝備一中或大口徑火炮(有些現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發射反坦克/直升機導彈)以及數挺高射或並列機槍。多使用旋轉炮塔,少數使用固定式炮塔。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統、射控系統、動力系統、通信系統、裝甲車體等系統組成。大多數現代坦克都具有一定的潛渡能力。「坦克」是英語「TANK」的音譯,原意為「大水櫃」。該名稱是英國為了在1915年首次使用坦克作戰之前對外保密而起的。

  坦克是由一個叫埃文頓的英國戰地記者發明的。1903年發明出了履帶車輛,主要是當作農業用的牽引機,英國這時候也注意這台履帶車,不但在1915年2月成立Landships (陸舟) 的研究機構,並向HOLT購買兩台牽引機做研究,同年底,該機構研發出第一輛裝甲履帶車稱為小威利。

  英國是第一個使用坦克在戰場上的國家,當時的坦克主要是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西線戰場上僵持不下的壕溝戰局面。但是初期坦克的表現極差,可靠性差、操控環境非人性化,軍人抱怨連連,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德國也開發出他們自的的坦克加入戰場。只是在戰爭結束前並未發生多數探坦克在戰場上對決的場面。

  在兩次大戰期間,坦克的運用與編組方式在各國興起廣泛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大致上分為兩派,一派的意見是認為坦克應該是支持步兵的一個系統,因此需要搭配步兵部隊的編制與作戰型態,平均分配給步兵單位指揮調度。另外一派的意見認為坦克應該要集中起來使用,利用坦克的火力,防護與機動力的三項特性作為戰場上突破與功堅的主力角色。前一派的意見在當時佔了大多數,後一派則以德國代表。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果讓各國領悟到坦克的運用應該加以集中,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點。而集中坦克使用之後,相對應的火炮支持,補給後勤和運輸系統都需要跟著改變,這些在戰爭中學習到的經驗徹底改變日後的戰場型態。

  在這個階段之後坦克的編組與運用又有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派認為坦克需要步兵的協助,因此步兵需要增加機動力,這也就是機械化或者是摩托化步兵單位的興起。另一派認為如果步兵趕不上,那麼只要坦克就可以獨攬大局。後一派的意見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當中失敗,所以坦克還是需要和步兵相互配合才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

  坦克根據其車體重量,可以劃分為重型坦克(40噸以上),中型坦克(20-40噸之間),輕型坦克(20噸以下)




M60型戰車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的M-4薛曼(Sherman)戰車的許多特質──無論是優點還是令人詬病之處,繼續被日後美國研製的戰車承襲著,而1960至1970年代的M-60戰車便是這種血緣的最後傳承者。不過如果從技術上追查,M-60的血緣則是來自於二次大戰末期登場的美製M-26潘興(Panshing)戰車。配備90mm主砲、戰鬥重量42ton的M-26是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緊急研發的重型(以當時標準)戰車,以對抗德國裝甲雄厚、火力驚人的虎豹重型戰車;可惜M-26在1945年才開始配發部隊,此時納粹德國已經瀕臨毀滅,沒什麼表現的機會。戰爭結束後,美國延續M-26的基本設計,繼續推出M-46、M-47以及M-48等設計上一脈相傳的主力戰車,並且都命名為巴頓(Patton,紀念二次大戰時代美國陸軍著名將領Gen. George S. Patton)。







起源

  二次大戰才剛結束,全世界很快便進入美蘇冷戰的緊張時代。在1950年代,華沙公約國家的裝甲部隊不僅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在質方面的迅速提升也令西方陣營憂心忡忡。在1950年代中期,蘇聯推出嶄新的T-54戰車,其車高低矮、外型洗鍊、避彈性佳,機動力方面也超過美國當時的巴頓系列戰車,此外更配備了當時全球口徑最大的100mm旋膛砲(當時西方戰車砲口徑的主流水準是90mm)。在當時西方的評估中,即便是美國最新型的M-48系列主力戰車(在1952年推出),在綜合性能上也有諸多不如T-54之處,其中最主要的劣勢在於主砲口徑(90mm)以及續航力(M-48的汽油引擎油耗驚人,使用化油器的早期型M-48續航力僅115km,即便換裝燃油噴射系統的M-48A2也才258km),此外更別提北約陸軍在歐洲大陸上的數量劣勢。1956年蘇聯地面部隊大舉入侵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鎮壓民主革命,首次出動T-54戰車參與實戰,其優異的表現讓西方倍感壓力。為了與實力強大的蘇聯戰車對抗,美國陸軍展開兩項行動:第一是改良現役的M-48,重點是換裝一具從1954年開始研發的AVDS-1790P柴油發動機來取代原有的AV-1790汽油引擎,此外開始研發新一代的105mm主砲;第二個計畫則是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發,被稱為T-95。

  T-95的基本設計擺脫了M-26的設計,構型上明顯有T-54的影子(想不到美國戰車也有抄襲蘇聯的時候!),此外大量使用最新發展的科技。動力方面,T-95可選擇汽油或柴油引擎,而承載、懸吊系統則是無頂支輪的液氣壓懸吊;防護能力方面,T-95使用新開發的夾層式複合裝甲;射控觀測方面,T-95配備當時最先進的OPTARC光束測距儀(雷射測距儀的前身)。武裝方面,T-95有四種構型,其中T-95E1使用90mm滑膛砲,T-95E2則是直接採用配備90mm旋膛砲的M-48砲塔裝,T-95E3則使用105mm主砲,而T-95E6更配備史無前例的120mm滑膛砲。除了T-95E2之外,其他構型看起來都像是T-54的翻版,而比較保守的T-95E2則是預防其他幾種全新設計在測試階段發生問題而無法投產時的備份選擇。

  首輛T-95原型車在1958年出廠,由於整合了過多全新技術,導致整輛車毛病百出,特別是其小型輕量化柴油引擎的發展遇到重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陸軍戰車暨機械化裝備司令部(Ordanance Tank Automotive Command,OTAC)原本打算讓M-48A2的生產作業持續到1961年,之後轉變為生產T-95,但是眼看著華約部隊的戰車實力日益強勁,美國陸軍決策高層實在無法忍受繼續生產已嫌落伍的M-48A2。眼看著問題百出的T-95遠水救不了近火,美國陸軍遂在1958年6月提出XM-60計畫,以M-48A2為基礎發展一種新的戰車。XM-60最主要的改良是換裝柴油機以及105mm主砲,此外必須與M-48有高度的關連性,以利用M-48暨有的生產線來加快部署的腳步。這就是M-60主力戰車的由來。美國陸軍將重點放在XM-60上以後,T-95很快就不了了之了。M-60於1960年正式推出,並於該年年底開始量產,隔年正式服役。








終極的巴頓──M-60A3

  如同前述,美國陸軍為M-60A1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性能已經大幅提昇;然而此時蘇聯陸軍新一代的T-72、T-80等戰車都已經陸續服役,而美國陸軍搞了20年的新一代戰車計畫──此時正在研發的是XM-1,還在測試階段──在1970年代結束前卻仍無法發配部隊。因此,美國陸軍認為有必要為M-60進行更進一步的改良,這就是M-60A3的由來。

  除了整合先前美國為M-60A1所進行的一切改良外,M-60A3還有許多更進一步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射控系統。M-60A3以一具休斯公司的AN/VVG-2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取代了原有的M-17光學測距儀(安裝在M-17原先的測距窗口),彈道計算電腦也更新為M-21,此外加裝大氣感測系統;而VVG-2的測距範圍為200~4700m。換裝雷射測距儀實在是一大進步,因為傳統光學測距儀的測距精確度相當程度地取決於操作者的能力,而且誤差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此外操作時還可能會有視差;因此,光學測距儀在進行測距時最好能多操作幾次來取平均值。但是在分秒必爭的接戰過程中,車長根本沒時間做多餘的計算,往往就是匆匆測距一次便開火,因此第一發命中率都不高,必須逐次修正彈著。而雷射測距儀僅需朝目標發射雷射,以反射回來所需的時間計算出距離即可,既精準又簡便,大幅提昇了第一發命中率與反應速率,徹底解決了一向困擾戰車砲命中率的測距難題。新的M-21彈道計算機則會自動輸入雷射測距儀獲得的距離資料,並依照彈種、風向、氣溫、距離、射擊模式等自動計算方為、角度與射擊前置量等參數;而射擊模式則包括車輛靜止射擊靜止目標、車輛靜止射擊移動目標、行進間射擊靜止目標以及行進間射擊移動目標等。M-60A3也換裝更精準的砲身穩定儀,以提升行進間射擊的命中率。拜雷射測距儀、M-21彈道計算機與新穩定儀之賜,M-60A3對1500m內的固定目標擁有超過80%的第一發命中率,射程在3000m以上時也有45%。

  M-60A3的M-68主砲經過改良,加裝熱套筒以減低高熱造成的變形,此外能使用新型M-735與M-774翼穩脫殼曳光穿甲彈(APFSDS-T),兩者的砲口初速分別是1501m/s與1508m/s;而M-774採用衰變鈾彈蕊,能在2000m外擊穿T-72的正面裝甲。M-60A3的砲塔兩側各加裝一具英國皇家兵工廠設計的M-239 66mm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其煙幕彈能在短短數秒內製造足以遮蔽戰車的濃煙,在對付敵方單兵反戰車武器時效果極佳。動力方面,M-60A3換裝AVDS-1790-2C柴油機,出力仍維持不變,但是可靠度獲得提高,此外在第二對承載輪的懸吊系統上增設避震器,使得全車底盤共有三對避震器(位於第一、第二與第六對承載輪)。其他方面,M-60A3以小型化的AN/VSS-3A白光/紅外線兩用探照燈取代原有的VSS-1、換裝T-142雙鞘式履帶、換裝改良的M-105D主砲同軸管狀瞄準鏡、同軸機槍換成M-240 7.62mm機槍、換裝650A液冷發電機以及由引擎操作的煙幕施放系統(將柴油直接注入高溫的排氣管以產生白煙)等。第一輛M-60A3於1978年推出,並在1979年5月正式進入美國陸軍服役。日後M-60A3還繼續進行改良,包括在1980年推出的M60A3 TTS(Tank Thermal Sight),將砲手的M-36傳統式觀測儀換成一具AN/VSG-2紅外線熱影像儀,不需要星光或紅外線等燈光,使得M-60A3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大增。這具熱影像儀的畫面除了顯示給砲手之外,也透過另一個頻道傳給車長。1984年,M-60A3換裝新空氣過濾器,在1988年則加裝海龍(Halon)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偵測到戰鬥室發生火災時立刻釋放海龍氣體撲滅火勢,而引擎室的海龍滅火系統則由駕駛或車外啟動。

  1980年代初期,新一代的M-1戰車開始服役,於是才服役沒幾年的M-60A3便陸續退出第一線,除了交給各州國民兵外,絕大部分都封存起來或轉售盟邦;不過美國海軍陸戰隊仍繼續以M-60系列為主力車種,後來也僅採購221輛M-1A1來取代部分的M-60而已。在1991年波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A3表現傑出,大破包括T-72戰車在內的伊拉克裝甲部隊。M-60A3的生產作業一直持續到1985年,總共為美國陸軍生產了1586輛新車,此外還將5661輛M-60A1提升為M-60A3。1996年6月,美國同意售予我國庫存的300輛M-60A3 TTS,隔年8月又追加出售180輛M-60A3,在2000年代初期移交完畢,與M-48H戰車並列為我國陸軍裝甲部隊兩大主力。為了方便後勤作業,我國的M-60A3 TTS都換裝與CM-11/12相同的105mm砲身(M-68的聯勤仿製版),也如CM-11般刻意換用M-48的承載輪。



M-60的衍生型與改良計畫


  衍生自M-60的M-728戰鬥工兵車,配備吊臂、液壓鏟以及165mm榴彈砲。

以M-60A1底盤改裝的架橋車,其上配備一座剪式橋。

  一如前幾種巴頓,美國也以被廣泛使用的M-60系列的底盤開發出一些衍生型,其中最主要的是M-728戰鬥工兵車(Combat Engineer Vehicle,CEV)與M-60裝甲架橋車(Armored Vehicle Launched Bridge,AVLB),負責在裝甲部隊前進時破壞敵方防禦工事、在敵前構築防禦工事以及修理或拖回受損的戰車。與一般的戰鬥工兵車不同,M-728仍保留砲塔,不過M-68主砲被換裝為一門M-135型165mm短榴彈砲,擁有比原先主砲更大的仰角,用來做曲射頂部攻擊以破壞敵方強化防禦工事與障礙物;此外,配備12.7mm機槍的車長槍塔以及與主砲同軸的7.62mm都獲得保留,提供基本自衛武力。M-728的砲塔上安裝了一套A字型液壓起重吊桿,舉升能力達11.34ton,足以吊起M-60戰車的砲塔或動力包件;而此吊桿不用時便折收於砲塔上;此外,車頭有一具液壓推土鏟,不僅能構築工事,在升起起重機時則支撐地面作為穩定之用。M-60 AVLB的戰鬥重量為58ton,底盤上架了一個伸展長度達18.3m、能承載70ton重車輛的剪式橋(與M-48A5架橋車的橋相同),可讓裝甲部隊快速跨越15m的壕溝。M-60 AVLB能在2至5分鐘內將橋架設完畢,回收則需要10分鐘。爾後M-60 AVLB還換裝最大馬力為1200匹的AVDS-1790-9A柴油機以及與M-1同系列的愛利森X-1100-5自動變速箱,機動性大幅提昇。


 鐵勒達茵推出的超級M-60改良方案,換裝新的動力系統與裝甲,不過沒有外銷紀錄。

  由於M-60被許多國家採用,而許多國家還會繼續使用至少10年,因此M-60的改良市場潛力頗為可觀。美國鐵勒達茵(Teledyne)公司在1978年開始發展名為超級M-60(Super M-60)的改裝套件,首輛原型車於1982年推出。防護能力方面,超級M-60加裝於砲塔與車體的新型被動裝甲,車體兩側加裝側裙,戰鬥室與砲塔後方彈藥艙中間加裝防爆隔門,整體防護能力大幅強化,外觀也與原M-60大不相同;武裝方面,超級M-60的砲塔、砲身驅動系統都予以改良以增加穩定性,可選擇使用105E型105mm主砲或120mm主砲,砲塔後部加裝四發快速取彈裝置以利快速連續射擊,原有的車長小砲塔則換為低高度車長槍塔,車長防空機槍改為外置式;射控方面,超級M-60可換裝整合TTS熱影像儀與二氧化碳雷射測距儀的新型砲手瞄準儀,其他則與M-60A3差不多;動力方面,超級M-60可選擇德利台大陸廠的AVDS-1790-5A柴油機(905匹馬力,搭配CD-850-6B自動變速箱)、AVDS-1790-8/9A柴油機(1050匹馬力)或AVCR-1790-1B可變壓縮比柴油機(1182馬力,搭配Rk-304自動變速箱),此外還強化最終傳動器,並可選擇液壓懸吊系統,使得超級M-60車重雖然大幅增加,機動性反而可望上升。超級M-60全長7.09m,寬4.19m,高2.92m,戰鬥重量增至56.3ton。不過到今天為止,超級M-60都未接獲任何訂單。

  除了美國原廠的提升方案外,以色列堪稱改良M-60最出色的國家:由於以軍裝備來源一向貧乏,所以歷年來猶太人發揮了克勤克儉的美德,充分運用了有限的資源與裝備,為其陸軍中老舊的二手戰車、裝甲車都施予大幅度的改良,使其性能煥然一新。以色列為美製M-48、M-60戰車施予了系列性的改良,稱之為馬戈奇(Magach)戰車;以M-60為例,在車體上大量加掛以色列自製的高爆反應裝甲(ERA,美國海軍陸戰隊的M-60也採取相同的加強防護措施)、將車長小砲塔換裝為以色列自製的旋轉槍塔(可降低車高,但車長在使用機槍時上半身必須暴露於車外),此外根據歷次以阿戰爭教訓加強近戰火力(追加裝填手機槍與60mm迫擊砲)。較新的改良則是加裝被動裝甲套件,以最新的Magach-7為例,大量加裝被動裝甲套件,已經看不出M-60A3原有的外觀了。以色列最新的M-60出口改良方案是以Magache-7C為基礎發展的SABRA,不僅換裝新式被動裝甲套件、射控系統與動力系統,主砲也升級為120mm。至於M-60的原廠──GDLS方面,則在2001年推出M-60-2000方案(又稱120S),堪稱是「M-1 like」的M-60,換裝M-1A1的砲塔、變速箱以及懸吊系統以及1200馬力的新發動機,性能大幅提升。馬戈奇、SABRA與M-60-2000都另有專文介紹。其他M-60使用國也有一些改良方案,例如約旦的改良型M-60擁有新設計的砲塔,換裝一門120mm主砲,並擁有新的裝甲以及流暢的避彈造型。

  此外,我國也在1988年推出了M-48H勇虎式戰車(我國軍方稱之為CM-11),以M-60A3的車體搭配M-48的砲塔,然後整合M-68 105mm主砲以及水準高於M-60A3 TTS的射控系統(M-48H的彈道電腦、雷射測距儀都比M-60A3先進,而穩定系統也比後者完善)而成,故堪稱M-60系列的最後一種衍生型。由於M-48的砲塔較輕,所以M-48H的機動力應該與M-60早期型(M-60系列中機動力最佳者)相當;而M-48H原型車在美國的測試中,命中率與夜戰能力都優於M-60A3 TTS。當然,因M-48砲塔之累,M-48H的防護能力遜於M-60A3。我國陸軍總共配備了450輛M-48H,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已全部服役。由於另有專文介紹,在此便不再多贅述了。






M1艾布蘭式系列主戰坦克





背景:

  1963年8月1日美國和聯邦德國開始聯合研製70年代的主戰坦克,即MBT-70,並於1967年10月各自展出樣車,後因兩國在設計上存在分歧,加之成本較高,聯合研製計劃終於1969年底破產。隨後美國在MBT-70基礎上開始研製新的XM803坦克,於1970年製成樣車,但仍因結構複雜,成本過高,又於1971年底被國會否決。

  在兩車計劃被相繼取消後,美國陸軍隨即提出研製XM1坦克計劃,於1972年2月成立了一個由使用單位、研製單位和陸軍參謀部3方組成的特別任務小組,正式開始了XM1坦克的研製工作。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M1坦克伯是典型的炮塔型坦克,有4名乘員。車體前部是加強艙,中部是戰鬥艙,後部是動力艙。

  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中內,配有3具整體式潛望鏡。關窗駕駛時,駕駛員半仰臥操縱坦克,夜間駕駛時可把中間的潛望鏡換成AN/VVS-2微光夜間駕駛儀。駕駛員兩側是用裝甲板隔離的燃料箱和彈藥。

  旋轉炮塔位於車體中央,其外形特點是低矮而龐大,幾乎與車體一樣寬。該扁平型炮塔和車體大都採用焊接件,這主要是接受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教訓以及鑄造件生產效率低的原因。車體上主要鑄件只用3塊,其他部分都用裝甲鋼板焊接而成。

  炮塔和車體各部分和裝甲厚度不等,最厚達125mm,最薄為12.5mm,相差10倍。首上裝甲鋼板的厚度自下而上逐漸增厚,為50~125mm。

  炮塔內有3名乘員,裝填手位於火炮左側,車長位於右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艙門上安裝有1具可旋轉的潛望鏡,艙口有一環形機槍架。車內電臺安裝在炮塔壁左側,便於裝填手操作。炮塔內彈藥大都放在炮塔尾艙內,裝填手用膝蓋控制一個杠桿能打開尾艙裝甲隔門,收回膝蓋,門自動關閉,並備以應急機械閉鎖裝置。

  炮塔上的車長指揮塔外形低矮,可360°旋轉,四周有6個觀察鏡,指揮塔外部有1挺高射機槍。炮塔後部裝有2根電臺天線和1個橫風感測器。

  車內油冷式發電機由傳動裝置驅動,最大電流是650A;6個12V蓄電池串並聯連接,總容量是300Ah,供電電壓為24V。

  M1坦克安裝通氣筒後可潛渡2.38m,M1A1坦克為2m。

  此外,M1坦克可在車首安裝新的推土鏟,以完成推土和清理陣地等任務。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北約制式105mm M68E1式線膛炮,與M60坦克的M68炮有所不同。該炮由於改進了搖架結構,並將搖架重量減到115kg,從而減少了在炮塔內所佔有的空間。反後坐裝置也加以改進,帶有液壓駐退機和同心式復進機,其液壓壓力由原14.7MPa(150kgf/cm2)減至12.25MPa(125kgf/cm2)。該炮裝有可測量炮管彎曲的炮口校正系統。


  2.彈藥

  該坦克105mm炮彈基數是55發,其中44發裝在炮塔尾艙內,左右彈藥倉各存放22發,3發水準存放在炮塔吊籃底板的防彈盒內待用,其餘8發裝在車體後部彈藥裝甲隔倉內。

  M68E1火炮除了可發射M60坦克制式炮彈外,還可發射最新研製的M735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774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883曳光尾翼穩定脫殼貧鈾彈芯穿甲彈和M737TPDS教練彈。M68E1火炮發射M774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524m/s,直射距離約1700m。



  3.火控系統

  該坦克採用了指揮儀式數字式坦克火控系統,主要特點是光學主瞄準鏡與火炮/炮塔相互獨立穩定,火炮/炮塔電液驅動,並隨動於主瞄準鏡。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炮長用主瞄準鏡捕獲目標,炮長的火控指令和自動彈道感測器的彈道修正數據同時輸入彈道電腦,電腦解算彈道並控制火炮和炮塔的轉動從而使火炮穩定地瞄準目標。該火控系統使M1坦克具有在行進間射擊固定目標和運動目標的能力。

  由加拿大計算設備公司(Computing Devices Company)研製生產的數字式彈道電腦是一種全求解的固態電腦,自動輸入的數據包括目標距離、目標速度、傾斜角和橫風速度,手工輸入的數據包括藥溫、氣壓、氣溫、炮膛磨損、4種彈道選擇、炮口校正裝置資訊等,彈道計算距離為200~4000m。炮長主瞄準鏡是一單向(高低向)獨立穩定瞄準線的單目潛望式瞄準鏡,它與鐳射測距儀和熱像儀組合,構成測距、晝夜三合一的瞄準鏡。現用Nd:YAG鐳射測距儀的距離解析度為15m。為加強坦克在煙幕中的作戰能力,正準備改用工作波長為10.6μm的CO2鐳射測距儀,並於1987年開始批量生產。

  該坦克火控系統與豹2坦克的火控系統同屬指揮儀式,但為降低成本,而又不太多地降低火控性能,M1坦克沒有配備獨立的車長瞄準鏡,僅有1個在炮長主瞄準鏡上延伸的望遠鏡,車長不能超越炮長獨立地搜索、識別和瞄準目標;炮長主瞄準鏡水準向未穩定,僅向低向獨立穩定;減少了彈道數據的自動輸入,僅用4種主要自動輸入的彈道感測器,其他彈道數據參數需要手工輸入。所有這些措施較有效地控制了火控系統的成本,實際成本僅為整車成本的20%。

  4.輔助武器

  在主炮右側安裝有1挺M240式7.62mm並列機槍,在炮塔頂裝填手艙口處安裝1挺M240式7.62mm槍槍,該機槍旋轉範圍為265°,俯仰範圍為-30°~+65°。在車長指揮塔上安裝有制式M2式12.7mm機槍,可360°回轉,俯仰範圍為-10°~+65°,機槍回轉可電動或手動操作,俯仰操作為手動。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該坦克發動機是阿夫柯-萊卡明(AVCOLycoming)公司(現改為達信-萊卡明公司)的AGT-1500燃氣輪機。該坦克是世界首次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動力的制式坦克,這在進行多年爭論之後選中了燃氣輪機,原來存在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該機輸出功率是1103kW(1500馬力),主要燃料是柴油或煤油,也可用汽油。為氣排氣口位於車體尾部,進氣口在車體頂部。AGT-1500燃氣輪機不但零件少,定期檢修間隔時間長,且冷卻系統簡單而效率高,排煙最大為減少。此外,該機零部件保養簡單,整機更換極快,不超過1h,但是燃氣輪機也存在燃油消耗率高,初始成本偏高的缺點。


  2.傳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了底特律柴油機(Detroit Diesel)公司的X-1100-3B全自動傳動裝置,主要部件有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裝置、液壓泵、液壓馬達、液壓制動器等。通過操縱液力變矩器和行星拓進行變速,通過操縱液壓泵和液壓馬達進行差速無級轉向。液力變矩器可自動閉鎖。該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可實現連續轉向和空檔原位轉向。制動器為多片摩察式,工作制動時用液壓操縱,緊急制動時用機械操縱。


  3.操縱機構

  駕駛員使用“T”形操縱桿駕駛車輛,桿上裝有油門控制裝置和自動變速箱控制裝置及車內通話裝置。駕駛員前部有2個踏板,其中右邊是工作制動器踏板,左邊是停車制動器踏板。


  4.行動裝置

  該坦克採用改進型扭桿懸挂。在第一、二、七負重輪平衡肘上安裝有旋轉式詁振器和固定的行程限制器,減振器裝在側甲板內。前部誘導輪曲臂上裝有1個伸縮式液壓減振器,可液壓調整誘導輪。

  第一、二、七扭桿是高強度扭桿,其餘為普通制式扭桿,所有扭桿都托在鋁管內,以防碰傷扭桿表面,第一、二根扭桿用鋼板覆蓋。

  該坦克每側有7個鋁制負重輪、1個誘導輪,1個主動輪和2個無輪緣托帶輪。採用T156型雙銷挂膠履帶。負重輪直徑為635mm,動行程為381mm,由於負重輪較多,因此,單位地面壓力減少,且負重輪直徑較小,車高降低。



  四、防護系統

  該坦克設計把乘員生存力作為主要性能指標,為此綜合採取了多種防護措施。

  (1)採用了裝甲隔離措施。用裝甲隔板將炮塔內彈藥倉和乘員艙分隔開,一旦彈藥倉被命中或著火爆炸,氣浪會先將炮塔頂部3塊泄壓板衝開,使乘員免受二次效應的傷害。動力艙和乘員艙用裝甲隔板分開。

  (2)降低車輛總高,至炮塔頂高為2.37m。

  (3)提高越野速度和加速性,從0至32km/h加速時間為7s。

  (4)主要防護部位採用類似喬巴姆裝甲的複合裝甲,防護力較M60坦克大為提高。

  (5)車體兩側各安裝6塊裝甲裙板,可向上翻轉,既保護了懸挂又可避免因車側中彈引起二次效應。前部裙板厚約40mm,後部裙板厚約20mm。

  (6)車內安裝了哈隆(Halon)全自動滅火系統。動力艙和戰鬥艙中安裝的紅外感測器(動力艙有3個,駕駛員艙1個,炮塔內3個)能在2ms內發現所有著火點並自動啟動滅火系統,能在150ms內把火滅掉。駕駛員也可手動滅火。

  (7)車內裝有M25A1個人三防面具,無超壓三防裝置。

  (8)炮塔前部兩側各裝有6管M250煙幕彈發射器,車上還裝有發動機熱煙幕施放裝置。







 型號演變

  1.改進型M1坦克

  首輛改進型1坦克於1984年10月完成,1986年5月完成最後生產,共製造894輛。

  作為M1A1坦克的過渡性車型,該坦克仍採用105mm火炮,但安裝了與M1A1坦克相同的更堅固的鑄鋼炮耳軸,其他方面改進均達到M1A1標準,包括加強了防盾、炮塔裝甲和行動裝置部件如誘導輪曲臂、扭力軸、減振器等。側減速比提高,並在炮塔尾部增加了1個儲物籃。

  該坦克戰鬥全重55.3t,比M1重900kg,公路最大速度由72.4km/h減至66.8km/h。

  2.M1A1坦克

  該坦克於1984年8月28日定型,在此之前曾製造了14輛樣車並進行了試驗,研製代號為M1E1。M1A1坦克生產始於1985年8月,1986年7月正式裝備,目前計劃生產4199輛。

  該坦克主要特徵是裝備了火力更強大的120mm滑膛炮,除了保留改進型M1坦克的改進項目外,還增裝了伽萊特(Garrett)公司的集體三防裝置。

  該坦克主要裝備美國駐歐部隊,原裝備的M1坦克已運回美國,國內僅有陸軍第三裝甲騎兵團裝備了M1A1坦克。截止1987年5月美國陸軍共裝備4100多輛M1系列坦克。

  1987年5月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部與坦克機動車輛局簽訂了3299輛M1A1坦克的多年生產合同,費用35億美元,時間4年,計劃於1991年4月完成最後交貨。

  (1)武器系統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聯邦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研製的Rh120式120mm滑膛炮,由美國特許生產,總承包公司是國家水力升降機公司(National Waterlift Company),美國型號為M256。由於M1坦克炮塔設計時就考慮了安裝120mm火炮,因此主炮改裝僅重新設計了防盾和炮耳軸。火炮和炮塔的組合由通用動力公司負責。

  M256火炮採用立楔式炮閂,安裝了熱護套和大的圓形抽氣裝置,炮口校準裝置改用鎖緊螺檢固定,更加安全,炮架與M68炮類似。

  為適應主炮的改變,還調整了火控電腦的彈道參數和炮長主瞄準鏡的分劃線。由於M256火炮僅發射破甲彈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所以改變了炮長主瞄準鏡控制板上的彈藥選擇開關;由於滑膛炮炮膛磨損很小,因此取消了炮長控制板上的炮膛磨損修正按鈕;彈道電腦存儲窬從7K增加到12K;為適應新的彈種,炮長輔助瞄準鏡分劃也經改換。

  此外,重新設計了7.62mm並列機槍的機槍架和供彈系統,以消除對120mm火炮炮尾的干擾。

 
 (2)彈藥

  火炮口徑的增大,使M1A1坦克彈藥基數減至40發,炮塔尾艙內僅能存放34發,車體後部彈藥倉記憶體放6發,取消了炮塔吊藍底板上的3發待發彈。為克服舊彈藥架可能導致半可燃藥筒或彈藥架本身破裂的缺點,在炮塔尾艙的彈藥倉中安裝了新的減振彈架;為抑制彈藥相互引爆,在彈藥架上佈置有塑膠棒和檔板,把炮彈相互隔開。此外車內彈藥倉內還有聚乙稀襯料層。

  為配合安裝120mm火炮,美國研製生產了幾種120mm炮彈,總承包商是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防務部,各種彈藥均採用可燃藥筒和金屬底托。這些炮彈主要有:

  XM827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於1983年完成研製工作,用作M829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T)的備用彈,採用了單一的貧鈾穿甲彈芯。



  (3)炮塔

  該坦克炮塔尾艙頂部泄壓板改為2塊,炮塔手動方向機改為雙速驅動裝置,每轉10密位和5密位。火炮手動俯仰驅動裝置速度改為每轉5密位。


  (4)三防裝置

  除了目前的M25A1乘員防毒面具配有管路式獨立三防裝置外,在乘員艙增裝了新的增壓集體三防裝置。該裝置有2個通路,其中一個經過核生化過濾器,另一個不經核生化過濾器,後者用作換氣系統,取消了炮塔廢氣排放風扇。增壓裝置安裝在車體左側炮塔突出部內,可由車長或裝填手控制。車內裝有聲音報器和三防顯示燈等,危急時探測裝置可自動啟動增壓裝置。增壓裝置的燃燒室可為車內供暖。


  (5)貧鈾裝甲

  從1988年6月開始,美國新生產的M1A1坦克採用了貧鈾裝甲,並首先裝備駐聯邦德國部隊,貧鈾裝甲研製工作始於1983年。

  該坦克安裝貧鈾裝甲的部位是車體前部和炮塔,貧鈾裝甲在兩層鋼板之間。增裝這種貧鈾裝甲後,M1A1坦克車重從57154kg增加到58968kg。這種新式貧鈾裝甲的密度是鋼裝甲的2.6倍,經特殊生產工藝處理後,其強度可提高到原來的5倍,因此坦克防護力大為提高,能同時防禦動能彈和化學能彈的攻擊,以滿足90年代戰爭的需要。



  3.M1A2坦克

  該坦克即M1A1第二階段改進產品,改進項目最早於1985年2月1日批准,目前有7項,其中5項計劃在1988年底開始生產,另2項要推遲18個月,產品定型後將稱為M1A2。第二階段項目改進將使M1A1的總體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據報道,M1A2首輛車計劃於1992年出廠,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


  (1)車長獨立熱像儀(CITV)

  這是該坦克的主要特徵之一,由得克薩斯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光電分公司研製。該獨立穩定式熱像儀具有獵潛式(hunter-killer)瞄準鏡的目標捕捉能力,將大大提高坦克在能見度很低(黑夜和煙幕)情況下與敵交戰能力。目前正在研究取消原車長觀察用的炮長主瞄準鏡光學延伸裝置。


  (2)車長指揮塔(CWS)

  在重新設計的指揮塔上,將安裝改進型周視潛望鏡,較大的艙口和機槍座圈等,取消了高射機槍的電動和手動操縱機構。


  (3)CO2鐳射測距儀

  該測距儀工作波長與熱像儀相同,測距範圍加大,穿透煙幕和塵煙能力更強,對人眼是安全的。


  (4)駕駛員熱觀測儀(DTV)

  用於取代現裝備的AN/VVS-2駕駛員微光駕駛儀,可晝夜使用並擴大了駕駛員視野。


  (5)戰場管理系統(BMS)

  亦稱車內通信設備(IVIS),是一種網路數據和資訊系統,能自動地提供雙方部隊位置、後勤資訊、目標數據和命令等。該設備使用微處理機進行處理,裝在車長熱像儀顯示裝置旁邊,位於車長位置右邊的炮塔內壁上。目前正在研製車輛定位/導航儀。


  (6)敵友識別(IFF)裝置和提高生存力(ES)的裝甲外殼

  由於經費或技術原因,這兩項改進可能拖延。裝甲外殼旨在增強坦克抵抗頂部攻擊和增強坦克其他部位的裝甲防護。




  4.M1A3坦克

  亦即M1A1坦克第三階段改進計劃產品,主要改進內容有先進的整體式推進系統(AIPS);改進型履帶和懸挂裝置;增強型煙幕彈發射器;高級火控系統;多目標捕捉系統和高級車輛電子學組件(包括甚高速積體電路和抗干擾裝置)。



 

蘇聯T-34





蘇聯T-34中型坦克是蘇聯30年代末在T-32坦克基礎上改進發展的一代中型主戰坦克。
在蘇德戰爭期間,T-34的產量佔全部前蘇聯坦克的比重1941年為40%,1944年上升到高達86%。






T-34/85主要性能數據:

乘員5人
戰鬥全重32000kg
車長 8.100m
車體長6.100m
車寬3.000m
車高(至指揮塔頂) 2.743m
公路最大速度55km/小時
越野平均速度25km/小時
燃料儲備590L
公路最大行程300km
土路最大行程250km
涉水深(無準備) 1.320m
爬坡度58%
攀垂直墻高0.730m
越壕寬2.500m
最小轉向半徑1.5m

發動機
型號B2-34或B2 -34M
類型4衝程12V 60水冷柴油機
功率/轉速368千瓦/1800r/min

主要武器

口徑/型號/類型85mm/Зис-с-53/線膛砲
並列武器

口徑/型號/類型/數量7.62mm/дтм/機槍/1挺
航向機槍

口徑/型號/類型/數量7.62mm/дтм/機槍/1挺

彈藥基數
炮彈56發
7.62m m機槍彈2394發
主砲射速3~4發/min
炮塔旋轉範圍360
側面均質/ 75m m /鋼
火炮俯仰範圍-5~+25
-





德國虎二式(虎王)重戰車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産,定名爲“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産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制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爲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爲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爲“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第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儘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裏,“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産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乘員人數- 5
重量 - 69.8 噸
體積 長: 10.29m (車身長: 7.3m), : 3.75m, 高: 3.09m, 離地高度: 0.49m
裝甲 - 車身: 前裝甲 100-150mm, 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 底部和頂部裝甲 28mm; 炮塔:前裝甲 180mm, 側裝甲和後裝甲 80mm, 頂部裝甲 42mm.
武器 - 1 x 88mm主炮-- 型號:8.8cm KwK 43 L/71 (72-84 rounds), 2 x MG 34 kal. 7.92mm機關槍 (5850 一輪)
最大時速: 41 公里/小時
巡視半徑: 170 km , 越野半徑: 120 km
燃料消耗 - 750加侖/100公里
跨越障礙物能力 - 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 1.9米深的水域, 2.5m寬的壕溝
對地壓力 - 1.02 公斤/平方釐米







以色列梅卡瓦( Merkava )坦克





  50年代,以色列從法國得到改進的謝爾曼(Sherman)坦克和AMX-13輕型坦克,從英國得到遜邱倫(Centurion)主戰坦克,構成以色列裝甲戰車的主體。1967年中東戰爭前,英國用2輛奇伏坦坦克(Chieftain)以色列試車準備與以色列簽訂一項用此種坦克取代以色列現役坦克的協議,然而英國外交部不同意做這筆交易,只是又向以色列供應了一批遜邱倫坦克。聯邦德國向以色列提供的M48坦克的計劃也在阿拉伯國家的壓力下停止進行。以色列只得到美國提供的M48、M60和M60A1坦克,如果美國也拒絕提供,以色列將會斷絕坦克來源,為此,決定利用最少的外援自己生產一種新型主戰坦克。

  以色列認為,1967年的中東戰爭證明“機動防護”的意義不大,所以在研製新型主戰坦克的初期階段便確定坦克的3大性能次序是防護、火力和機動性。

  影響以色列坦克設計思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兵源有限,要求晝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因此,在設計新型坦克時晝把乘員位置放低並盡可能坐在車體後部。

  新坦克的設計工作始於1967年初,由泰勒(Tal)將軍指揮的設計工作始於1970年8月,為研製該新型坦克美國向以色列提供了1億美元援助。

  新型坦克名叫梅卡瓦(Merkava)坦克,又稱查爾特(Chariot)戰車。在製造第一輛樣車之前,曾用M48和遜邱倫坦克底盤製造了許多試驗車,以驗證梅卡瓦坦克的設計思想。

  1974年製成第一輛梅卡瓦坦克樣車,1977年以色列對外宣佈梅卡瓦坦克正處於研製階段,準備批量生產40輛。

  首批生產型梅卡瓦MK1型坦克於1979年交付以色列陸軍,在1982年夏季的黎巴嫩戰爭中第一次使用。

  梅卡瓦MK2坦克於1983年12月交付以色列陸軍,梅卡瓦MK3型坦克於1987年投產。

  截止1988年初,以色列大約生產了800輛梅卡瓦坦克。為研究、發展、試驗和生產樣車總共花了6500萬美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jordan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