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新增了喔^^&

  紫禁城籌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大規模興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從此,紫禁城開始了它作為明清兩代國家政治中樞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驍勇善戰,被封為燕王,帶兵鎮守北京(當初大明朝建國初年是將首都建在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後來,明太祖策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不料天有不測風雲,皇太子早逝,朱元璋苦心培養的接班人撒手人寰,痛心之餘只得立朱標之子允沂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後,朱允沂即位,年號建文。建文皇帝天性善良,優柔寡斷,幸有齊泰、黃子澄等忠臣輔佐。齊泰等人認為燕王等諸藩王對於幼主不服,一旦有變,朝廷危矣,因此主張『削藩』。建文帝採納其計,首先拿周王開刀,削其爵位。此事一傳出,天下震動,燕王藉機起兵,以『靖難』為名,號稱要『清君側』。建文四年,燕軍攻陷南京,建文帝悲憤不已,與后妃愛子自焚而死,燕王因此篡皇帝位,是為永樂皇帝。

  明朝永樂四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龍登大寶後,計畫將都城由南京遷至北京,遂命令陳珪、吳中負責規畫北京城和建造皇城,於是他們調集人力,開始營建紫禁城。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7年)朝廷大舉徵集了全國十萬工匠、百萬夫役開始了營建紫禁城的工作,而在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成了這座九重天闕。

  永樂十五年(1417)二月破土開工,而於永樂十八年(1420)十二月峻工,為時近四年,其進度之快,規模之大,計劃之周、構造之精是建築史上罕見的奇蹟。然而紫禁城宮殿落成不久,三大殿於永樂十九年四月初八被火全部燒光,二十年後,於正統五年(1440)開工修復,經兩年完工。此次重修竣工後一百二十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一天傍晚,雷雨大作,多數宮殿盡燬於雷火,萬曆二十五年(1597)又經歷了一次大火,現存中和殿、保和殿即為萬曆四十三(1615)年所重建。天啟五年到七年(1625~1627),三大殿又經過大修,直至清順治帝入主中國,現代紫禁城,曾多次發生火災而遭焚毀,各宮殿也多次重修或增建,例如嘉靖十六年(1537)新作養心殿竣工。清代紫禁城仍沿用明代中軸對稱之整體佈局,僅僅作了局部的改造與重修,此外則是將原來明代宮殿之名改了新名而已,例如:前朝三大殿,明初稱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至嘉靖時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順治二年定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清代對紫禁城最大的改造為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間在明代仁壽宮、噦鸞宮、喈鳳宮的舊址上改建寧壽宮一區殿宇;計各殿宇、樓台房座、前後路共一千一百八十三間,花銀一百二十七萬三百四十兩。而每位皇帝都或多或少對紫禁城宮殿有下詔重修與添建過,如:

  順治二年(1645)重建午門,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雍正九年(1731)建齋宮,乾隆二十五年(1760)將廣儲司、兆祥所、尚衣監改建為皇子住房共三百六十間。乾隆二十七年(1762)將神武門內東長房一百二十間改為皇孫住房。嘉慶二年(1797)重建毀於大火的乾清宮及交泰殿。明、清兩代紫禁城內發生大火而焚毀宮殿總計超過二十次(明代約十五次,清代約六次)因而重建翻修工程不斷。

  故宮之所以定名為紫禁城,係根據天文學的觀點來看,古人應為天上所有星體是以「紫微星」為正中心。紫微星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眾星環繞,位置不變,古人認識此乃天帝所居之處,稱紫宮,並以「紫微正中」之義,來象徵人世間帝王之居所。又是皇帝的宮殿乃屬禁地 ,全國的中樞、北京城的中心,因此明、清皇宮就有紫禁城之名。

  紫禁城的規劃與建築布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位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

  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所組成。地上的方位分作東、西、南、北、中五方;天上的星座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官;顏色分為青、黃、赤、白、黑五色;聲音分作宮、商、角、徵、羽五音階。同時還把五種元素與五方、五色、五音聯繫起來組成有規律的關係。例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於中間,而中官又分為三垣,即上垣太殿,中垣紫微,下垣天市,這中垣紫微自然又處於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為天帝居住之地。地上的帝王既然自稱為天之子,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宮殿也應該稱為紫微宮。漢朝皇帝在都城長安的未央宮即別稱紫微宮。明、清兩朝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禁地稱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據了。五官除中官外,東官星座呈龍形,與五色中東方的青色相配稱青龍;西官星座呈虎形,與西方的白色相配稱白虎;南官星座呈鳥形,與南方朱色相配稱朱雀;北官星座呈龜形,與北方玄色(黑色)相配稱玄武。所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天上四個方向星座的標記,也成為地上四個方位的象徵,因而也成了人間的神獸。秦漢時期已經有了四神獸紋樣的瓦當,成為當時用在宮殿上的特殊瓦當。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朱雀門,北門都稱為玄武門。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門也稱為「五鳳樓」,鳳本屬鳥類,所以午門也是朱雀門,北面的宮門自然稱玄武門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了占地達兩百五十英畝的宮殿群,因為禁止普通百姓進入,這宮殿也被稱為「大內」。 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五百年來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北京市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居住過24位皇帝。整座紫禁城占地面積七十二萬平方米,建築面積有十六萬平方米,南北長九百六十一米,東西寬七百五十三米,城牆高十一米,長三千米,牆外又有寬五十二米、長三千八百米的護城河環繞,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整座皇城以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為主軸,左是太廟,右有社稷壇,北邊是煤山(又名景山),西面是中南海,西北是北海,形成森嚴壁壘的皇城。

  紫禁城延續周代「前朝後寢」的規制,將皇城內分為外朝、內廷,外朝部分主要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這三座大殿為中心,文華及武英兩殿為兩翼,專供皇帝御門登基、立后妃、命將出征、科舉殿試和在每年新年、冬至、皇帝做壽等節日召見文武百官,舉行盛大禮儀的地方。內廷部分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宮為兩翼,專供帝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舉行內朝小禮之用。此外,尚包含若干宗教活動和祭祀用的殿堂、提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御花園以及大量的服務性建築。這眾多的建築在前朝後寢兩個區裏佈局嚴謹有序,各自按照不同的性質和功能分別組成一個個院落,各設院門,前後左右並列在一起,相互之間用通道相隔,組成龐大的建築群體。在這座巍峨的皇城整體建築上營造出「唯天子獨尊」的氣勢。無怪乎唐朝詩人駱賓王曾說:「未賭皇居壯,安知天子尊」。

  清宣統三年(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宣統皇帝被迫宣告退位。隨著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清王朝的被推翻,紫禁城作為國家統治中心的歷史亦宣告結束。但據南京臨時政府制定的《清室優特條件》,遜帝溥儀及皇室成員得以暫居紫禁城內廷,直至1924年11月5日,溥儀及其眷屬方被逐出宮,真正結束了清皇室盤踞紫禁城的歷史。從此,紫禁城以「故宮」稱於世。其後,在對清室物品進行清點,並進行了大量的籌備工作之後,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 。1949年之後,紫禁城成為國家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向公眾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故宮的各項工作得到全面加強。1961年,故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遺產」。故宮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古蹟和博物館。


 





天安門


 
天安門是古皇城的正門,是明清兩代舉行頒詔大典之處。天安門又稱「國門」,高大莊重,城樓重檐飛翹,雕樑畫棟,黃瓦紅牆,正門前豎立一對華表,門前左右有石獅,金水河環流門前,中間是皇帝走的御路橋,兩邊依次是王公橋及品級橋。
 


午門




 
從皇城大門天安門進去,經過一個狹長的空間到達端門,進入端門又經過一個比較大的廣場才到達紫禁城的入口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午門左右城牆向前伸出成凹形,它是以一座重檐九間的正樓和東西各兩座闕亭相連而成,形如雁翅,俗稱五鳳樓。明清兩代,皇帝發布詔令、戰爭前閱兵、戰爭後接受戰俘的儀式都是在這裏舉行,明代執行杖刑的地點亦在於此。城牆的中央部分有三個門,左右兩旁又各有一門,稱左右掖門。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成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再是殿試的時候,宣佈中了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走一次。宗室三公,文武官員只能走兩側門。東西兩角處左右矩形洞,平時不開,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文東武西,分別由掖門出入。再是殿試文武進士,按會試考中的名次,單數走左掖門,雙數走右掖門。
 


金水橋

 
基於風水格局的考量,本來紫禁城的建址並沒有金水河和景山,沒有天然就得要人為,於是前面用人工挖成了一條金水河,後面又用護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成了景山,營造了一個「背山面水」的風水形勢。過了午門,就進入一個廣闊的廣場,廣場上有一條呈拱形的金水河,是人工挖成,長二千米,自宮城的西北角開始,引護城河之水,先後經過武英殿、太和門、文淵閣、南三所、東華門等重要建築和宮門前,到東南角又流入護城河,形成好幾處建築前面臨水的環境。而金水河上有五座金水橋,是代表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德。
 


太和門



太和門為通往太和殿的正門,上圖為太和殿前的御路,有蟠龍及波濤流雲圖騰的大理石雕刻而成,象徵真龍天子的神聖尊貴。
 


太和殿




古代大臣進京朝會,必需按部就班擺著方步,肅然過昭德門貞順門,從中左門後左門,中右門後右門進入天街。經弘羲閣和體仁閣前,在太和殿前空曠的廣場上有銅磐形的品級山由從九品一直向北兩行延伸直通天下第一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與中和殿、保和殿高低錯落矗立在漢白玉石砌成的「三台」之上,是我國現存宮殿中最華麗最宏偉的一座大殿。它高35.05米,寬63米,有直徑1米零六的大柱72根,面積為2377平方米。大殿的正中兩米高的金漆基石上設九龍金漆寶座,虯龍盤蜊的「須彌座」又寬又高,明黃軟袱面冰涼軟滑,足以坐三個人,端坐中間,兩旁的檀木扶手完全可說是虛設。「四邊不靠」的尊貴莊嚴正是「孤家寡人」的特色。須彌座後置雕龍金漆屏風,四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使整個大殿富麗堂皇。在殿前的露台上,還陳設著象徵江山永固的日晷(音軌)、嘉量、銅龜、銅鶴和鼎式大香爐等。在明清時候,每年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的生日)和新皇帝即位等重大慶典活動,都在此舉行。
 


中和殿



中和殿座落在太和殿的後面,規模較小,是一座正方形的亭子式的宮殿,每逢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都先到此稍事休息或閱覽奏章,同時還要接受在典禮中執事的官員的參拜。
 


保和殿



保和殿是“前朝”最後一個大殿。它最主要的用途是“殿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出命題考試選拔人才的地方。在當時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
 


乾清門



 
乾清門是內廷的正門,門兩側有八字形琉璃影壁、金獅、防火災的金缸相對排列,銅路燈點綴其間,呈現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是清朝御門聽政之處。
 


乾清宮

 
乾清宮是明代皇帝的寢宮,也是皇帝日常生活的中心,康熙皇帝八歲御極,十五歲廟謨獨運智擒鰲拜,二十三歲次第削平三蕃,征服台灣,蕩平新疆之亂,治黃河修漕運,輕徭薄賦修明政治,撫有華夏九州六十一載,唯獨晚年兩廢太子,群王覬覦帝位奪嫡成禍,為終生一大憾事。因此在第二次費黜太子允礽後,決意不再立太子。將擬定的繼位人密書金冊存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扁後,雍正即位後便下詔「著為永例」。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的後面。它的建築與中和殿相同,是皇后過生日即千秋節等節慶大典時受朝賀舉行親蠶儀式的地方,殿內還藏有二十五塊玉璽和我國最早使用的自鳴鐘和漏壺。它們不僅具有科學價值,而且又是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
 


坤寧宮



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在清曾用來祭神和洞房。出坤寧宮繼續往北,便來到最大的花園御花園。這裡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使它既有清幽秀麗、又不失宮殿的氣魄。在這裡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則是我國目前保存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養心殿




養心殿原為康熙皇帝的書齋,自雍正皇帝即位後,即將原來皇帝寢宮與接見上書房軍機大臣的處所由乾清宮移至養心殿,爾後這兒即成為皇帝休息及處理公務的專門場所。養心殿著名的三希堂是因珍藏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及王洵的「伯遠帖」而著稱。

養心殿位於後亭的西側,有5,000多平方米,整體建築包含前殿、後殿及其他附屬建築,是皇帝日常辦公和生活的地方。同時它又是清朝政府的政治舞台。在同治、光緒皇帝年幼時,慈禧太后便在此實行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即在養心殿宣布清帝退位詔書,結束中國長期的帝王封建制度。
 


御花園



 
神武門



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玄武門,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後改名神武門。門樓內原有鐘鼓,與鐘樓和鼓樓相應。黃昏後鐘樓鳴鐘一百零八聲,而後起更,起更敲鼓,打鐘擊鼓至次日拂曉復鳴鐘,每日欽天監派員上神武門樓上指示更點。清代選秀女時,應選女子都進出神武門。目前神武門上書「故宮博物院」。
 



(大清國高宗純皇帝夏朝冠)
(高宗純皇帝夏朝冠圖片檔案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說明】禮記「 冠義篇 」有云 :「故冠而後服備,服備後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之聖王重冠」。大清國高宗乾隆皇帝的夏朝冠為圓冠式,全高約14公分,外徑約28公分。冠內用紅紗襯裡,外罩白布,並以黑地織金緄邊包緣。冠外綴朱緯;平頂,頂覆織金錦。冠下綠色繫帶上附黃籤,一面墨筆楷書:「泰字壹號 高宗純皇帝御用清涼絨纓朝冠一頂」,另一面墨筆楷書:「乾隆四十三年上留」。目前此冠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jordan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