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由於近來微型製造的技術、通訊技術及電池技術的改進,促使微小的感測器(實際的sensor如下圖)可具有感應、無線通訊及處理資訊的能力。此類感測器不但能夠感應及偵測環境的目標物及改變,並且可處理收集到的數據,並將處理過後的資料以無線傳輸的方式送到資料收集中心或基地台(base station)。


二、sensor network的應用

由於sensor network的應用潛力廣泛,以下分為五大類加以描述其應用及潛力:

軍事應用
Sensor network 的軍事應用十分廣泛,其中包含:
在友軍的人員、裝備及軍火上加裝sensor以供識別。
監控戰場上的狀態。
將sensor投擲於敵軍陣營中。在被敵軍破壞前,希望能完成偵察任務。
當智慧型軍火的導引器。
偵察及判定核子、生物和化學攻擊。
環境應用
sensor network也能在環境上大量應用,例如:
將幾百萬個sensor佈署於森林中,以對任何火災地點的判定提供最快的訊息。
sensor network能提供遭受化學污染的位置及檢定出何種化學污染,不需要人親自冒險進入受污染區。
水災判定。
監測空氣污染、水污染及土壤污染。



生態上的監控,例如生物棲息地與覓食習慣。

健康應用
將sensor network佈署於房子裏及人的身上,而達到遠距監測人體各項健康數據及人的各項行為的目的。
sensor可放在病人或藥師身上,如此錯誤的藥物處方或是病人拿錯藥的機會可以降低。

家庭應用
將含有起動器(actuator)的sensor network佈署於家中,可以讓人們在遠方或在家裡經由網際網路作許多家事。

其他商業應用
無線感測器網路也有許多商業上的應用,例如:
工廠自動化的生產線上的品管控制,利用sensor去偵測不良品。
傳統辦公室的空調系統是中央控制,因此有些地方可能很冷,有些地方卻很熱。使用sensor network,各個角落的sensor可以知道當時的環境狀況,進而要求控制當時的氣溫或空氣流動。

監控車輛或商品的失竊。
車輛的追蹤和交通流量的控制。


三、sensor network的特點與限制

但是受限於sensor本身是用電池來供應運作所需的能量以及無線電傳輸的距離的限制(一般而言傳輸距離從數公尺到一百公尺不等)。為了節省傳輸時的能量消耗以及距離的問題,因此sensor如果距離基地台太遠時,感測器需要藉由多重跳躍代傳機制(multiple-hop relay)建立網路路由(routing)的方法將資料經由多個感測器組成的路徑傳回基地台。



此類感測器多為微小及便宜的裝置(由國外進口比較昂貴),因而可大量放置於環境中形成一個無線感測器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以便進行監控任務,其放置的密度端看所需的應用為何,可大可小。由於感測器網路的節點個數從數百至數十萬皆有可能,使得網路的管理非常困難,每個sensor都是獨立的個體,形成一個複雜的分散式環境(distributed environment),加上sensor的電池可能無法置換,因此能量控制(energy control)幾乎是所有sensor設計及網路管理首要考慮的重點。再加上sensor為嵌入式系統的裝置,它們故障的機會相形提高,因而容錯(fault tolerant)機制於感測器網路的設計及管理亦不可或缺。

目前現有的wireless ad hoc network的架構是為最接近sensor network的架構。雖然它們同為無固定基礎結構(infrastructure)型的網路,但現有的wireless ad hoc網路協定及演算法大多無法直接應用到sensor network上。其中導致此結果最主要的幾個原因如下:

sensor network的節點數常是ad hoc網路的數十倍至數千倍。
sensor network的sensor node密度高 。sensor node十分容易故障。
sensor network的網路型態(topology)時常改變。
sensor node主要使用廣播通訊(broadcast communication)而大部份ad hoc網路使用點對點(point-to-point)通訊。
sensor node的能量、運算能力及記憶體受到極大的限制。
由於sensor node數非常大且很多node可能進行同樣的偵測及任務,因此sensor可能沒有類似IP network中的ip address來作為共通的識別證(identification)。


四、在sensor network上的資料傳送與網路通訊模式

資料通訊(data communication)為sensor network能源消耗最大的部份。為能與其它sensor node或基地台互傳資料,sensor node必需透過無線傳輸的技術發送及接收資料。為能節省能源消耗,sensor network多進行短距離資料傳送。由於降低能源消耗為感測器設計之首要考量,因此除了設計低功率電波收發器外,研究學者亦建議感應器需具有睡眠裝置以節省能源消耗。研究顯示,唯有進入睡眠狀態,收發器方能真正節省能源,但開關收發器(亦即進入睡眠狀態或結束睡眠狀態)所消耗的能源相對而言也是十分可觀。因此如何安排感測器睡眠時程(scheduling)為一重要研究課題。

在sensor network裡sensor nodes彼此溝通傳遞資料必須建立一個路由樹(routing tree),從傳資料的leaf node端經過中途端點到root node的資料收集點,目前有兩種資料處理及收集的方式。一種是將資料經由routing tree直接傳遞到資料收集端,另一種是採取資料融合(data fusion or data aggregation)的方式,使得節省傳遞資料量的溝通方式。

Sensor network裡的sensor node除了是前面所介紹的靜態(static)的,也可以依應用的不同而有動態移動(mobile)的sensor node,但是這種static sensor與mobile sensor彼此互相協調,在設計網路架構與溝通協定時又增加不少困難。


五、本實驗室目前研究方向

有關sensor network的研究主題十分多且廣泛,幾乎從硬體層到應用軟體層都有可以研究的主題。目前本實驗室在sensor network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sensor network上作資料的管理(data management)。包括:

Query processing in sensor networks — 路由協定(routing protocol)與資料收集發佈 (data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由於能量消耗、記憶體的限制及缺乏共通的識別證,傳統query processing的方法無法直接應用到sensor network上,因此在sensor network上發展適合的query processing system就成為我們所研究的目標之一。以下介紹三個重要的國外的研究團體。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展出的有向性擴散(Directed Diffusion, UCLA CENS)協定是一個以資料為中心(data-centric)的方法。此協定的特色是每一節點不以位址來區分,而是以它所感測到的資料來命名(naming)。在此協定中,觀測者(sink)首先送出一個詢問(query),然後此詢問將透過網路中其它節點擴散出去。當任何一個節點擁有滿足此詢問的資料(source)時,它便將本身的資料傳回sink。因為有向性擴散協定傳送詢問及sensor回傳資料皆是區域性交換資訊(gossip-based)(即鄰居們互相交換資訊),因此這個協定十分適合動態網路架構,而且每一個sensor不需儲存太多路由資訊。

另外兩個團體是從database的觀點去看待整個sensor network就是一個大的資料庫 (sensor network as a database),分別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TinyDB (NEST Project)與康乃爾大學的Cougar。這兩個團體都是要設計使用在sensor network的詢問處理系統(query processing system)。他們提出了sensor所產生的data如何被取得(data acquisition),如何建置一個有效率與省能源的資料收集與發佈(data collection and dissemination)的方法,並提出了著名的資料聚集(data aggregation)的方法。使得在這系統上面能夠處理sensor network query。

物體監控與追蹤 (object monitoring and tracking)
利用sensor network中的每個sensor node擔任起哨兵的工作,當有物體一接近的時候,便發出事件(event),看是要通知其他node說有某物體進入了此網路中,或者持續的監控進一步達到追蹤物體。主要在object tracking中的困難點是如何利用能源資源不足的sensor node彼此互相溝通協調,將物體的位置及移動的方向找出來,達成追蹤的目的。

感測器部署 (sensor deployment)
在有限的sensor node個數下,如何使監控的區域都有sensor node去負責收集環境的資料,使得覆蓋範圍(coverage)最大,但是同時又要使得每個sensor node之間的routing path不能因為相距太遠而斷掉(lost link),彼此之間的通訊的花費也不能太多,還有部署好的sensor network的topology能夠使用的越久越好(long life time),而且也要維持網路的強健度(robustness)等要求。

容錯機制 (fault tolerance)
針對不同的應用,sensor network對於容錯機制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在家庭的應用上,sensor network所在的環境較佳,因此對於容錯機制的可能要求標準較低;相對而言,應用於戰場上的sensor network則要求非常嚴格的容錯機制。所以如何於sensor發生故障(fail)時,sensor network依然能夠進行正常的感測工作,並將正確的資料送回基地台,便是容錯主要的研究目標。


Fro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150094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jordan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